|
本帖最后由 茶店客 于 2013-7-29 22:48 编辑
海南兴隆“玩泥巴”的女人
2013-07-29 11:23 来源: 海南日报
庞秀玲制作的以父亲为原型的歌舞乐人泥塑。 (海南日报通讯员 曾觉 摄)
猿猴造型的台灯。(海南日报通讯员 曾觉 摄)
庞秀玲的得意之作:套以巴厘岛舞台剧人物为原型的泥塑。 (海南日报通讯员 曾觉 摄)
庞秀玲 (海南日报通讯员 曾觉 摄)
与邻居们种着莲雾、菠萝蜜的院子不同,庞秀玲的庭院别有一番风味:一汪浅水池中荇草丛生,游鱼摆尾嬉戏。一只龙头龟泥塑傲然蹲踞在水池中央,水池边一圈青蛙泥塑仰头喷水,高挑窈窕的印尼风情女子泥塑人偶捧着水壶,立在水池一角,与身旁盛放的鸡蛋花一同欢迎着来客。客厅里,摆放着许多泥塑:两座半米高的歌舞乐人;台灯以泥塑为基座,被设计成龙头龟或猴子的模样……这些,全是庞秀玲自己捏出来的泥塑作品。
9岁捏了套《西游记》
“我小时候就喜欢捏泥人。那时候80版《西游记》特别火,于是我就捏了一套西游记人物泥偶,铁扇公主啦、牛魔王啦,全部都有!当时我才9岁呢!”到底是什么时候与泥塑结缘,庞秀玲如今已经记不清了。唯一清楚的,就是童年回忆中充满泥塑带来的美好。
虽然没有报过任何培训班,也没请过专业的老师辅导,但庞秀玲从小就对绘画、雕塑感兴趣。“爸爸给我找来泥巴、帮我和好,我只负责捏就行了。捏成套后爸爸还给我订制了一个古董架,专门摆放泥偶呢!”在父亲的支持下,她捏出了40多个西游记泥偶,这对于9岁小孩来说简直是一项壮举。可惜的是这套泥偶未经烧制,日子一久便碎了,没能保存下来。
在深圳市开军用品商店、在巴厘岛当导游、在万宁成为家庭主妇,庞秀玲的数项职业似乎都与泥塑毫无关系,但她却从未放弃这个爱好,一直探索着雕塑技艺。随着年岁渐长,庞秀玲的雕塑技艺也日渐娴熟,闲时便捏捏刻刻,自得其乐。之后,庞秀玲还干脆对作品原料也加以改进,用水泥替代了泥,制作工序也更为简单,更有利于造型的保持。
用钢筋搭建雕塑的骨架后,建成模具,灌上水泥作为雕塑的血肉,模具成型后用刻刀开始雕刻细节,最后用砂纸打磨光滑,涂上清漆,就这样,一个作品就在庞秀玲的手中诞生了。
在庞秀玲制作泥塑的同时,她的女儿在一旁跑前跑后,献宝似地把妈妈的作品一一指给记者看,还骄傲展示了自己的画。庞秀玲慈爱地把女儿搂到身边:“可能是受我的影响吧,家里的小孩都喜欢画画、做手工艺品,我也不强求,一切都遵照她们的喜好。”
玩泥塑不为赚钱
“舍不得卖,没有灵感了,卖掉了就做不出第二套啦。”庞秀玲惬意地坐在自己设计的东南亚风格的长椅上,向记者道出了不把作品当商品的理由。她认为自己是一个率性而为、一切随缘的人,做泥塑对她而言,不是什么刻意设立的目标。一切只是为了“玩”。
结束了在巴厘岛11年的导游工作,回到兴隆后,庞秀玲偶尔做做泥塑,设计家庭摆设。朋友生日时,她会送给朋友一份别致的生日礼物———他本人的头像泥塑。由于这些泥塑做得实在惟妙惟肖,许多朋友都会提前向她催促讨要。就是这样,误打误撞的庞秀玲居然在当地有了小名气,逐渐有人慕名登门,多次求购她的设计与泥塑,甚至还有某家植物园园长亲自登门,希望能请她为植物园设计雕塑。但这些请求都被庞秀玲一一婉拒了。
“订制的泥塑多,工作量大,挺累的,做不来,再说也挣不了几个钱,我也就不强求了。”庞秀玲咯咯一笑,“天气再热的话我自己也不想做了,开始改刺绣啦!”正是出于“玩”的目的,庞秀玲的泥塑创作也纯粹“看心情”。
庞秀玲的作品主要是中小型的水泥泥塑,适合家居摆放。小个的泥塑成本并不高,钢架与水泥加起来也不过几十元。这样的纯手工艺品以造型设计为亮点,开价大概在100元左右。“我不希望我的作品被人买回去后被放在墙角积灰尘,那都是我的心血呀!”在庞秀玲看来,每一件作品都倾注着她的创意、灵感与独特的想法。
庞秀玲也不是从未出售过设计作品,她指着客厅一角的帆船造型的红酒架,提起一次不那么愉快的交易:曾有人十分青睐她这件酒架的设计,便出资1500元买下了红酒架。没过多久,庞秀玲却愕然发现市面上有同款造型的酒架出售,标价800元左右。原来这位颇有商业头脑的客户买回酒架后进行了批量生产并销售。庞秀玲感到忿忿不平,却又无可奈何,也因此平息了把设计作品商业化的念头,只在朋友圈内做做设计,或是在家中自由创作。
作品洋溢浓浓印尼风情
龙头龟、猴子、乐器甘美兰、妖娆的舞姿、琳琅的配饰……庞秀玲的泥塑作品中都带着鲜明的印尼风情,每一个人偶似乎都可以鲜活地舞动出一段克伦舞,每一座动物泥塑里都带着肃穆的宗教形象。可以说,庞秀玲的作品里都有一道作料叫印尼风情。
庞秀玲的父亲是印尼归国华侨,她自己也在巴厘岛做过十多年的导游,对印尼的风土人情如数家珍。在巴厘岛的11年导游经验,更是让庞秀玲深刻感受到当地的文化和风情。而这些,都在她的作品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。
在庞秀玲的客厅,摆着她的新近作品。其中一套以巴厘岛舞台剧人物为原型的泥塑十分显眼。这套泥塑揉和了3种舞姿:巴伦舞(BARONG)、克利舞(KRIS)和凯卡克舞(KECHAK),演绎了一出印度史诗拉玛雅玛,讲述的是拉玛王在猴子军队的帮助下,从邪魔拉哇那手中夺回爱妻的故事。
客厅里另外一件显眼的泥塑便是猿猴造型的台灯,猴子双目圆睁,双手高举着一盏灯。“猴子在印尼文化中是非常神圣的动物,在神庙里,正义的战神和邪恶的死神都是以猴子的形象出现。就像中国人喜欢龙凤的形象一样,印尼人会把猴子当作镇宅之神。”庞秀玲的许多作品都运用了猴子形象。
庞秀玲已经不会说印尼语了,家中只有父亲还能说上几句。印尼文化未能通过语言得到传承,却在她的泥塑中得以再现,“我希望可以用泥塑来表现印尼文化中最特别的东西。”
除了印尼风情,庞秀玲还在作品中融入了中国元素。跳着巴伦舞人偶的兽首人身的设计,来自于成龙电影《十二兽首》;一条龙攀爬盘旋在牌楼上,龙与门的结合,正暗含了她的姓———“庞”字;动物形象的泥塑被加上了实用性功能,改造为台灯。印尼与中国文化的交流,在这些创意性的融合中也得以体现。 (见习记者 蔡倩 特约记者 陈循静 通讯员 陈慧婵)
<正文> 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×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