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隆的老一辈印尼华侨正在演唱民谣,他们热爱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方式。(记者 李幸璜 摄)
印尼归侨陈祥杰的孙子仍会跳印尼舞蹈,但这在兴隆已是个案。(伟慧 摄)
印尼代表团为兴隆观众表演的印尼歌舞,不知能否为这里的东南亚文化发展带来春天?
兴隆的东南亚文化是到了应该补习的时候了,无论是请进来,还是走出去,无论是弥合断层,还是重振旗鼓。
归侨文化传承 谁接下一棒?
穿鲜艳的花衬衫、品醇香的兴隆咖啡、尝风味馥郁的东南亚小吃,半个世纪来,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生活、文化、习俗的大融合,已形成自己独特的东南亚文化。但是随着归侨的渐渐老去,后代的渐渐成长,东南亚文化在兴隆,是否面临着断层之忧?一个地区文化的消失,比经济衰退更让人惶恐,如何保护和传承兴隆的东南亚文化,成为当下不得不面对的问题。
站在兴隆熙熙攘攘的街道上,随处可听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“兴隆普通话”、随处可看见身着“峇蒂”的人……,这些带有浓郁的东南亚风情的元素,在当地的印尼华侨、泰国华侨或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海南人身上,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迹。
11月17日,印尼苏北省对外友好协会、印尼苏北省印华总会文艺代表团一行76人,在万城和兴隆两地做了专场演出,带来了风情浓郁的印尼歌舞文化,并就东南亚文化问题与当地归侨做了深层次探讨。
万宁旅游局局长钟红霞说,兴隆的东南亚文化是到了应该补习的时候了,无论是请进来,还是走出去,无论是弥合断层,还是重振旗鼓。
断层之忧
东南亚文化需要后代传承
每天早上,62岁的陈祥杰都会早早地起来,喝上一杯咖啡,吃上两块九层糕,便来到位于镇上的亚洲风情园。在这个景区,他和另外几个人组成了一个团队,专门给游客表演东南亚风情歌舞。
“河里青蛙从哪里来?……”来到兴隆的东南亚风情村,这支华侨歌谣队正在为游客演唱印尼歌曲《啊哟,妈妈》。61岁的黄文难光着脚丫,穿着印尼服饰,弹着手里的曼多令(一种乐器),站在他身边的妻子正跳着印尼舞,为游客献上正宗的印尼风情歌舞。
这边的《啊哟,妈妈》引来一阵热烈的掌声,那边的归侨陈祥杰唱起了《梭罗河》。在兴隆这个小镇上,有来自21个国家的归侨都聚居在这里,侨乡、歌谣,让这支队伍独具特色。
陈祥杰每天在这里表演自己热爱的东南亚歌舞,自己也有着隐忧:“我们都慢慢的变老了,我和家人也在刻意地培养着下一代,希望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能走进他们的世界。”
11月17日,在印尼苏北省对外友好协会、印尼苏北省印华总会欢乐兴隆行联欢晚会上,陈祥杰一家三代人为全场观众表演了印尼歌舞《大家乐》,陈祥杰的弟弟陈祥炎,带着自己9岁的小孙子陈孝平,同台演出,这个小家伙穿着印尼服,尽管舞蹈的步伐不是十分灵敏,但还是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,在他的身上,也让许多兴隆人看到东南亚文化的传承。
“小孙子表现还可以,虽然不会讲印尼话,但是会唱一些印尼歌曲,会跳一些印尼舞蹈”,陈祥炎告诉海南日报记者。虽然是一种认可,但这在兴隆只是一个奇异的存在,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或是没有机会再去接触这些文化,已经是一个事实。
早在2004年,海南日报关注过兴隆东南亚文化的问题。当时,长期带团来兴隆的导游龚自珍说,游客在兴隆亚洲风情园,既能看到富有东南亚风情的特色房屋,也可欣赏到富有特色的东南亚风情舞蹈表演。但有旅客表示,这些表演节目少而单调,档次不高。风情区负责人说,园内不少真正体现归侨生活的项目都因经济效益不佳撤下了,即使是仅剩的东南亚风情歌舞表演,表演时间也一再缩短。由于参观时间紧,游客在景点内基本是走马观花。
5年过去了,现状虽略有好转,但形势仍不容乐观。
文化互访
深度恢复东南亚文化
如何将兴隆旅游的东南亚文章做大做强,是万宁人正在思考的问题。
有专家认为,兴隆的侨乡文化都可以进行更具深度的挖掘,然而现在兴隆表现侨乡文化的景点却处于故步自封的尴尬境地。因此兴隆在旅游产品的打造上,必须实施以需定产战略,一方面要对现有的老产品进行改造更新和转型提升,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新产品的规划设计,每上一个新项目都要高标准规划、高水平设计和高档次建设,并要独具一格,成为上档次、有特色、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精品。
而近几年来,万宁市相关部门也正在不遗余力地拯救东南亚文化,万宁市旅游局长钟红霞说:“东南亚文化在海南是一个其他地区不可复制的产品,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,我们正在思考应该如何去面对,无论是请进来,还是走出去,我们都在积极思考。”
在此之前,2008年兴隆曾经开过印尼语、马来西亚语等培训班,号召镇上的年轻人来学习,但是缺乏针对性,目的性也不强,效果并不明显。
兴隆农场工会主席杜燕生说,“我们许多归侨都感到东南亚文化弥足珍贵,在许多老归侨当中,仍然讲着越南话、马来语、印尼语、泰国语,可是到下一代,语言渐渐地消失,生活习俗也渐渐地改变,长此以往,我们担心东南亚文化会在兴隆消失,所以我们想通过培训班,适当补习一下东南亚文化。”
而万宁旅游局,也为此做过努力尝试,就在去年,旅游局曾邀请一些舞蹈老师,给当地的年轻人培训印尼、马来西亚等地区的舞蹈,而这次印尼苏北省文艺代表团来万宁的演出,更是拉开了东南亚文化培训的大幕。
钟红霞坦言,我们这次和印尼苏北省文艺代表团的交流,演出只是一种形式,更深层的目的在于两地文化的交流,在他们身上,我们更能体会到印尼歌舞文化的魅力与精髓,市里正在准备组建归侨文艺队,有针对性地去东南亚国家学习、交流,适当的时候还准备把这些国家的歌舞老师引进兴隆授课,让更多的年轻人有学习机会,让兴隆的东南亚文化有明显的提升。
印尼苏北省文艺代表团团长黄印华则表示,此次来海南,感到海南发展非常快,兴隆这个地区有着非常深厚的东南亚文化基础,今后在文化交流方面,苏北省文艺代表团将尽其所能,不遗余力。
融合双赢
文化建设不可生搬硬套
学习可以,交流可以,但对于文化来说,不能生搬硬套。要把他乡文化与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,这样形成的文化产品才更具有吸引力。对于东南亚文化的学习,印尼侨友会会长杜添江这样建议。
杜添江举了个例子,曾经在兴隆学习东南亚舞蹈,但是有些舞蹈节奏很慢,跳起来虽然优美,但却缓慢无力,在当地不受欢迎。所以他说,“走出去,请进来,学什么,怎么学,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,要有市场调研,要有前车之鉴,千万不能生搬硬套。”
印尼归侨郑文泰,在兴隆有着很高的声望,对兴隆地区的文化更是十分了解,而此次印尼苏北省文艺代表团来万宁,更是在他的大力推动下促成,他说,“我们印尼出生,回到兴隆,在两地之间,我应该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,无论是两地的文化还是经济,都应该有一个很好的交流。”
针对兴隆的东南亚文化,郑文泰说,其实在兴隆,东南亚文化断层最为厉害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,在特殊的背景下,连喝咖啡都认为是资本主义的尾巴,更别说歌舞,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兴隆旅游的日益发展,东南亚文化又渐渐地恢复,这是一件让我们归侨欣慰的事情。
但在当前,如何振兴与推动东南亚文化,确实还需要认真思考,老一代渐渐离去,年轻人对于这种文化是否接受,是否认可,还需要有人去引导,如喝咖啡,还有吃东南亚小吃,在兴隆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,我们不必担心,但是有些语言、歌舞等,不光是政府有积极的态度就可以完成,更需要市场的推动力。
市场推动有多方面的因素,但是我们要考虑生存土壤,发展空间等等,从某种方面来说,现在建设国际旅游岛是很好的机会,但对旅游而言,文化交流仅仅是一个催化剂,在当今旅游产品差异化的时代,一定要首先让双方之间的文化得到认可,在此基础上去考虑双赢,这样才能走得更远。(记者 于伟慧) |